2022-12-20 6:58 LJY2345   评论关闭   0 

我是一名大學老師,一直珍藏着一頂草帽。它不僅可以遮陽防晒,更是一個「簽名板」,我的很多非洲朋友都在上面簽了名。迄今為止,我已26次前往非洲,走過了12個非洲國家。我與同事們一道給異國他鄉帶去中國的生產技術、農業品種和管理模式,播下擺脫貧困的種子。

2003年,一次在埃塞俄比亞農業部執教的經歷,讓我與非洲結下了不解之緣。廣闊的非洲大陸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相對落後的農業技術、生產方式和基礎設施,制約着當地農業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為中非合作增添新動力,農業援助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的事業,也成為我們矢志不渝的方向。

在喀麥隆,我們幫助當地建起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通過品種引進、技術培訓等方式,讓當地的玉米、稻穀、木薯的產量大大提高;在莫桑比克,我們創新實踐「企業+示範戶+科技機構」模式,讓2萬畝水稻增產增收;在貝寧,我們和當地群眾一起改良鹽鹼地,培育適宜當地種植的玉米品種……幾年來,中非農業合作碩果累累,真正造福了當地人民。

搞研究不能「紙上談兵」,只有真正了解非洲,才能真正做出實事。每到一個國家,我們都堅持「沉下去」,了解當地居民在農業上存在的實際困難與需求。直到現在,我還與喀麥隆的一名農民保持着密切聯繫。幾年前,我在入戶走訪時結識了拉茲,和他一起研究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發展庭院經濟,並留給他十幾隻幼雞苗和一些西瓜種子。如今,他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中國人永遠是我們的好朋友!」他的話讓我感到溫暖。

2017年,我們學校成立了非洲研究中心,與埃塞俄比亞、南非等國家的11所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在非洲農業物種資源保護開發利用、農業發展及減貧途徑等方面展開研究。除此之外,我們還建立了「中心+企業+基地」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培養「既懂農業,又懂非洲」的海外人才。迄今為止,已經有近400名非洲留學生從學校走出去,為家鄉的農業事業發展發光發熱。

「到非洲去!那是渴望豐收的土地,更是幹事創業的熱土。」我時常對身邊的年輕人這樣說。在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同時,我還鼓勵他們多學幾門外語,去了解世界、造福世界。乘着共建「一帶一路」的東風,我們一定能作出新的更大業績,把幸福的種子播撒到更多更遠的地方。

(作者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本報記者原韜雄採訪整理)

🌙
😃

切换注册
忘记密码 ?

×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
下载海报
  切换主题 | SCHEME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