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金融科技跨行業開放生態將是未來趨勢。
成立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發佈國內證券公司第一本數字化轉型專著《證券公司數字化轉型》、舉行金融科技聯合創新課題集中籤約儀式、推出虛擬數智人「小海」......在12月17日舉辦的「第四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數字金融平行論壇」上,海通證券發佈了一系列金融科技新成果。
金融科技如何賦能業務創新發展?會給行業帶來哪些改變?金融機構應如何應對?論壇上,來自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行業的參會嘉賓就上述問題展開熱烈討論,並探討了如何構建金融科技跨行業開放生態。
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葛平表示,金融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和數字金融的發展,已經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和未來發展的關鍵方向。伴隨着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國金融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通過數字化轉型提高金融行業的科技化程度,促進科技和金融場景的有效結合,正在日益成為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加大金融科技投入
隨着科技的快速發展,金融和科技的融合不斷加深。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正在改變金融業的發展軌跡。推進金融科技應用、加快數字化轉型,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海通證券董事長周傑在論壇上表示,金融業一直對數字技術保持高度重視,是數字化轉型最早和數字技術應用最廣的行業之一。金融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和數字金融的發展,已經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和未來發展的關鍵方向。
以海通證券為例,近年來,公司持續加大信息技術投入,是行業首家同時擁有運維服務體系、信息安全體系、軟件研發體系、軟件測試體系四大領域國際權威認證的證券公司。
同時,海通證券積極推進以「敏捷化、平台化、智能化、生態化」為核心特徵的數字海通2.0建設,自研一站式互聯網金融平台「e海通財」,有力支持財富管理數字化轉型;打造一站式場外衍生品業務平台「e海通衍」、一體化智能交易平台「e海方舟」,持續完善機構客戶服務體系;通過「e海智數」系統不斷深化數據中台建設。
如今,海通證券又在論壇上發佈了四項重要成果:海通證券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正式揭牌;行業首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數字化轉型專著《證券公司數字化轉型》正式發佈;聯合創新課題集中籤約儀式;海通證券數智人科技品牌「小海」首發。
周傑稱,「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轉向深化應用、規範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公司將繼續秉持「科技引領」的發展理念,更加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全局,持續推進金融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形成「數據變機會、機會變服務、服務變收入」的商業循環模式。
周傑還表示,要通過數字化戰略實現對集團產業鏈整合,以及銷售線索與商機管理、客戶價值評估、協同客戶服務模式、投研投資一體化;統籌集團資源,對接外部機構,構建開放平台社區,滿足不同客群一站式服務需求,建設集團層面開放式創新生態體系,厚植金融數字化轉型新優勢,助力行業打造高質量發展新生態,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作出新貢獻。
數據治理是關鍵
在金融和技術融合過程中,數據治理是關鍵。金融業天然就是一個經營數據的行業,也是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最早、最廣泛的行業。當前金融數據治理已由過去局部數據管理,發展到統籌數據整合、智能應用、數據驅動決策和數據開放融合,對金融數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帶來新的挑戰。
「運用數據驅動管理已成為商業銀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上海銀行創新實驗室副總經理羅斌稱,一方面,通過企業級的數據治理形成客觀標準的數據,實現準確掌握經營狀況的能力;另一方面,一個有效的推動力是做好數據的確權認責與考核激勵制度,以應用為導向,找准切入點,統一經營視角,形成全行統一框架的指標體系。
同時,羅斌提及,要通過數據中台建設,打通數據壁壘,增加信息透明,提升數據處理時效;打造以總分支行管理者為用戶的經營管理平台,將信息展示、多維度數據解構、管理提示預警與工作協同相融合。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信息官謝晨進一步闡釋了全面轉型數字化的重要性,包括業務數據化、數據業務化以及數字化經營,還要推進數據治理工作。他認為,對數據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十分重要,複製、搬運、加工、存儲、產生效果等,要通過數據治理的全域管理實現數據資產的標準化、數據服務的自動化和數據應用的智能化,實現數據資產最大化應用。
海富通基金總經理任志強建議稱,數據治理要統一數據平台。由於歷史原因,我國資管機構內部往往存在多個外購系統和少量自建系統平行運作的情況,帶來流程割裂、效率低下、數據豎井等一系列問題。對於金融機構而言,要建立統一的數據支撐,構建全業務領域的數據資產管理和共享中心等。
太平洋資管副總經理殷春平表示,數字化轉型並沒有統一的、一刀切的發展模式,各家公司資源稟賦不同,業務模式不同,但是它有一套大致相同的準則,各個機構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方案和進度。但要注意的是,在數據應用過程中,要有風險意識,如試錯風險、投入風險、技術風險等。
建立開放生態圈
除了數據治理外,建立金融科技生態圈是業內的共識。近年來,隨着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市場上湧現出了類似開放銀行、開放證券、開放金融等相應的概念,構建開放生態已成為金融科技發展新的趨勢。金融科技的生態化建設離不開開放創新,也離不開合作共贏。
上海農商行金融科技部研發測試中心副總經理顧強表示,在建設開放生態過程中,許多銀行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在於組織架構。銀行組織架構的設立基本上是按照業務管理模式設立的。它的資源配置、業務管理模式、規章制度、管理流程等均是根據部門和業務條線來設置的。而在開放銀行中,生態體系的建設和傳統業務管理模式並不一樣,其業務場景需求是綜合性的,而非單一的。
海通期貨首席信息官何鐵軍稱,對於期貨行業而言,在行業科技投入佔比暫時還不是很大的情況下,可能面臨著來自生態壟斷、技術種類繁多,以及技術標準、自身定位等多方面的壓力和挑戰。
「就我們公司來講,面對新技術和各種創新有一個痛點,就是有點眼花撩亂,技術內容特別多,發展的也很快。」何鐵軍舉例稱,另外,關於接口的標準還需明確,因為開放是多方面的,怎麼能有效配合,需通過技術手段落地,一定程度上明確接口標準是有必要的。
富國基金信息技術部總經理李強還提及,在金融科技發展迅猛的情況下,需注意相關風險。「目前,在開源技術方面的應用較多,但這不可避免的也會造成一些風險,金融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要防範風險、控制風險、規避風險,在應用金融科技的時候,這種風險的把握也是對我們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