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浦東清晨意象圖》,作者田黎明。
文旅部藝術司供圖
水彩畫《廣西北部灣港》,作者吳明翰。
中國美術館供圖
油畫《瀏陽新貌》,作者段江華。
湖南省油畫學會供圖
核心閱讀
十年來,美術工作者緊貼時代脈動,既承揚了中國傳統畫學中的思想精華,呈現出立足時代的文化自信,又廣泛汲取中外藝術養分,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語境中,努力創作書寫時代、銘載歷史的新經典。
國家級美術創作工程的持續實施,進一步深化與強化了歷史題材與現實題材美術創作,為新時代美術確立了前行方向與學術目標。主題性美術創作高潮迭起、佳作頻現,有力推動了整體美術創作的橫向拓寬與縱深發展。
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和貢獻日趨提升,美術創作手法也在與科技深度結合中更加多元,越來越多的美術作品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走進大眾生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與這三件大事相關的重大主題創作中,新時代中國美術充分發揮了記錄時代、書寫時代、謳歌時代的重要作用,展現出新的精神氣象,呈現出新的創作趨勢。
生動畫卷呈現家國圖景
新時代,美術事業蓬勃發展,在創作、教育、研究、展覽、傳播等領域均取得諸多重要成果。特別是在表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大國外交、科技發展、社會新風、幸福生活等現實題材上,湧現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時代力作。這些作品,生動記錄時代發展新圖景,推動藝術語言不斷創新。
時代風尚與社會語境的演進,一向影響着美術創作的風格和題材內容。十年來,美術工作者緊貼時代脈動,既承揚了中國傳統畫學中的思想精華,呈現出立足時代的文化自信,又廣泛汲取中外藝術養分,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語境中,努力創作書寫時代、銘載歷史的新經典。例如王克舉歷時4年、行程4萬餘公里,在反覆寫生、研究前人長卷巨制創作經驗基礎上,創作完成的160多米長巨幅油畫《黃河》,運用中國傳統繪畫移步換景的空間觀念,融合寫意性的色彩表達與紀實性的景觀寫生,將中華兒女對黃河的情愫,注入全景式的藝術長卷,浪漫而生動地再現了黃河的壯美。
在題材內容方面,新時代美術以新穎的圖式語言,既展現了博觀約取的視野,又顯露出見微知著的能力。一方面,美術工作者致力於表現與時代強音和鳴的重大成就,以丹青畫筆描繪美麗中國。如劉萬鳴、裴書鴻、於東升、籍洪達創作的中國畫《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用五聯組畫的形式表現國家兩大重點工程建設,以兼工帶寫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山高水長的遼遠之感和獨具東方意韻的氣象;何加林中國畫《老寨新韻》創新傳統山水畫的藝術語言,繪寫古老村寨展新顏,青綠色彩的豐富變化,詩意地呈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另一方面,美術工作者聚焦社會民生與生活日常,通過細膩的情景刻畫展現充滿溫度的百姓生活。在陳治、武欣合作的中國畫《兒女情長》中,祖孫三代團聚一堂其樂融融,溫馨的家庭氛圍撲面而來;在李玉旺中國畫《使命》中,消防員頂天立地的精神氣概和使命擔當動人心弦。平凡場景經丹青妙手,化身展現社會新風尚、生活新圖景的佳作。
美術工作者「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通過藝術淬鍊不斷豐富圖像敘事,力求實現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統一,提升作品的情感溫度與藝術感染力。
主題創作映現時代風貌
近年來,國家級美術創作工程的持續實施,進一步深化與強化了歷史題材與現實題材美術創作,為新時代美術確立了前行方向與學術目標。主題性美術創作高潮迭起、佳作頻現,有力推動了整體美術創作的橫向拓寬與縱深發展。
2017年啟動的「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以現實題材創作為主,展現了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2018年啟動的「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推出了一批優秀的黨史題材美術作品。這些作品與各地近年來湧現的佳作,共同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展出,與該館西側廣場的《旗幟》《信仰》《偉業》《攻堅》《追夢》五大主題雕塑相映生輝,史詩般地呈現了黨的百年光輝歷程。在系列創作工程、項目的引領帶動下,新時代美術創作向著推陳出新、研創互促、學理與藝理並重的方向發展。
如何用視覺藝術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如何在寫實為主的創作格局中拓展新的藝術語言?如何實現宏大敘事與個人體驗的有機融合?這既是主題性美術創作的難點,也是創作者着力解決的重點。在系列工程創作中,諸多優秀作品力求突破主題創作的「模板化」,以具有時代感的審美賦予畫面新的思想內涵。一些作品以群像式的人物塑造,展現波瀾壯闊的時代圖景。如張見、齊鳴等人創作的中國畫《助夢》、王奮英中國畫《暖心——十八洞村貧困戶精準識別公示會》等,皆以工筆語言為鄉土寫真,從不同視角呈現了脫貧攻堅的廣度與深度。一些作品藉助特寫式的場景描繪,展現恢弘的時代氣象。像曉青油畫《天眼》、沙永匯版畫《鳳凰展翅》、周補田油畫《巡海》等,以特寫的形式表現中國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美術工作者意識到,主題性美術創作應以小見大、求真重藝,既要超越簡單的概念圖解,更要植根生活、守正創新,才能創作出經得起品味、耐得住推敲的藝術佳作。
以工程帶動創作、以佳作映現時代,這些主題性美術創作所匯成的,不僅是一部圖像史,更是一座藝術意象的寶庫,共同展現了美術在新的文化語境中所承擔的使命、發揮的作用。
視覺史詩鑄就高峰之路
經過十年發展,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和貢獻日趨提升,美術創作手法也在與科技深度結合中更加多元,越來越多的美術作品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走進大眾生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表現中華民族的文明特徵與歷史意象,進而鑄就高峰之路,成為新時代美術創研的重點。2011年啟動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力求以美術的方式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如馮遠中國畫《屈原與楚辭》,以線描形式結合中國傳統壁畫技法,通過對歷史人物與史實現場的還原,詮釋中華民族精神;吳為山雕塑《老子與〈道德經〉》,通過寫意雕塑的藝術語言,塑造了一代先哲虛懷若谷的形象;唐勇力中國畫《盛唐書畫藝術》,將傳世畫作中的藝術形象熔於一爐,使觀者在藝術時空的穿越中,感受中華文化之美;王明明、李小可、庄小雷、徐衛國創作的中國畫《長城秋韻》,則以宏大山水場景,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壯美江山與恢弘氣魄。
美術傳播的方式不斷創新,也成為近年來中國美術發展中一個令人矚目的新現象。近年來,《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美術里的中國》等節目,引起較大反響和熱烈討論。這些節目以美術經典為素材,運用電視媒介,通過「思想+藝術+技術」的創新融合,賦予美術作品以新的審美表達,拉近了美術作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系列節目的熱播,反映了美術在大眾傳播、社會美育等方面還有廣闊開拓空間。
正是這些風格多元的美術作品和影音節目,不斷發掘與升華着時代精神內涵,推動着新時代美術從「高原」邁向「高峰」。企盼美術工作者繼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緊扣時代脈搏,在中國藝術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不斷提升審美品格,為豐富人民精神生活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版式設計: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