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材料科學家
冶金教育家
章守華
於2022年12月17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106歲
章守華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金屬材料科學家、冶金教育家,中國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的創建人之一。作為北京科技大學主要建校籌備委員之一和金相及熱處理系(現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在培養中國材料科學領域學術帶頭人和開拓學科新領域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
章守華於1917年出生在江蘇蘇州;1935年—1939年就讀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並獲得礦業工程學士學位,畢業后在重慶大渡口鋼鐵廠任助理工程師;1945年—1946年在美國卡內基理工學院留學並獲得冶金工程碩士學位;1948年年底,他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到(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任教,先後被聘為副教授、教授。1952年,章守華先生被任命為北京鋼鐵工業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建校籌備委員會委員,歷任北京鋼鐵工業學院金相熱處理系、工藝系、金屬學系(後來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教授與系主任;1981年,章守華先生被聘為全國首批博士生導師,1995年光榮退休;2022年12月17日因病於北京逝世。
章守華先生主要從事鋼鐵材料和高溫合金等材料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他在適合中國資源條件的合金鋼新鋼種的開發、快速凝固技術、粉末高溫合金、相變和強韌化、大型軋輥研製等方面均取得開拓性成果,先後榮獲國防科工委、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的「先進個人」四委聯合表彰,國家科委和冶金工業部「國家科技攻關中做出重要貢獻」的聯合表彰,國防科工委「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勳章等,獲得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各類科技獎。章守華先生的事迹先後被《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20世紀我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等收錄。
1952年,章守華主持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金相熱處理專業,並為北京科技大學乃至全國材料領域的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無與倫比的突出貢獻。他主編了我國第一本《合金鋼》教材,主持完成了1984年《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第一版中相關百科條目的撰寫。章守華先生先後培養了37名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鄒世昌、葛昌純、陳國良,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周邦新、柯偉、塗銘旌等。
章守華先生在北京科技大學工作43年,始終堅守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退休后仍躬耕不止,傾心指導科學研究,關心青年師生成長。章守華先生用他的一生,譜寫一位教育家甘為人梯、無私奉獻的瑰麗詩篇,用他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謙和的人格魅力將「學風嚴謹、崇尚實踐」的優良傳統言傳身教,為我國材料學科的誕生與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01
求學之路,鍥而不捨
章守華出生於江蘇蘇州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勤奮好學。早年就讀於蘇州中學實驗班,四年級就修習英文,高中時尤其喜好採用美國英文教材的數理學科。其父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律科,歷任法官、律師、大學教授、民國官員,曾以蘇州律師會會長身份為著名抗日愛國人士「七君子」進行法律辯護。其對章先生家教甚嚴,以言傳身教使章先生幼時就早早明白了為人處世之道。
1935年,章先生考入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的礦冶科,因日本侵華,其大學生活飽受戰亂之苦。先是因盧溝橋事變致其在北平西山勘測實習時無法回校而暫避交通大學北平工學院,后又至交通大學上海工學院土木科借讀一個學期。繼日本攻佔上海,交通大學遷至湖南湘潭辦學,學校礦冶科教授空缺,章先生又到湖南大學礦冶科借讀一個學期,並於湘潭煤礦實習。後日軍再攻至湖南,他再隨交通大學遷至貴州平越縣(現福泉市)。1939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福泉,獲礦冶工程學士學位。大學四年的顛沛流離,使他深切地感受到:國家當自強,否則就要挨打受辱。
章先生大學畢業后應聘到重慶大渡口鋼鐵廠任助理工程師,參與由漢陽拆遷來廠的礦冶設備的再設計與安裝,初顯其在繪圖、計算方面之強項,並因此奉調新建的四川綦江電化冶鍊廠輔助設計平爐等主要礦冶設備。基於工業救國的強烈願望,他於1942年在綦江廠期間考取赴美留學生資格。因經濟困頓,經眾好友集資相助,方於1944年10月取道印度加爾各答和孟買,遠渡重洋赴美,於1945年年初抵達美國卡內基理工學院,師從萊茵斯(F.N.Rhines)開展鋁合金研究,1946年獲冶金工程碩士學位。畢業后他到美國西屋電器製造公司實習,次年又受聘於卡內基理工學院金屬研究室,從事金屬同位素研究。雖然在美國的工作穩定、前途光明,但是章先生一直心繫祖國。1948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和生活條件,選擇回國到(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任教,先後被聘為副教授、教授。
1952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報呈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核准,北京鋼鐵工業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建校,同時章守華先生被任命為建校籌備委員會委員。章先生歷任北京鋼鐵工業學院金相熱處理系、工藝系、金屬學系(後來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教授與系主任,1981年被聘為全國首批博士生導師,1995年光榮退休。
02
科研之道,求實鼎新
章先生學識淵博、德高望重,是國內外材料與熱處理領域的著名學者,多次應邀赴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講學,為中國相關領域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章先生密切結合中國冶金工業實際需求和金屬材料科學發展的前沿問題開展科學研究,涉及面廣、開拓性強,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鋼鐵材料和高溫合金等材料領域。在適合中國資源條件的合金鋼新鋼種的開發、快速凝固技術、粉末高溫合金、相變和強韌化、大型軋輥研製等方面均取得開拓性成果。其中,章先生領導下獲得的鋼中元素作用規律及成分設計等研究成果,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火箭殼體用低合金超高強度鋼的成功研製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在科研領域的突出貢獻,章先生先後榮獲國防科工委、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的「先進個人」四委聯合表彰、國家科委和冶金工業部「國家科技攻關中作出重要貢獻」的聯合表彰、國防科工委「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勳章,獲得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各類科技獎。其事迹先後被《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20世紀我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等收錄。
1956年,章先生結合中國資源條件,開展低合金超高強度鋼的基礎研究,首次提出淬火及低溫回火的回火馬氏體鋼的強度極限與α相中碳含量的定量關係,再次證實硅對回火馬氏體鋼強韌化的有利作用,揭示了Si-Mn-Mo-V系中碳鋼回火馬氏體具有最佳強度—韌性綜合性能,為中國「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火箭用超高強度殼體材料的成功研製奠定了必要的學術基礎。
1962年—1966年,章先生領導其研究組參加了研究GH37合金在熱處理過程中組織轉變及對合金高溫持久斷裂性能影響和GH37合金的點狀偏析提高冶金質量的攻關課題,於1981年—1994年重點研究了高溫合金與金屬間化合物急冷凝固、Ni3Al的韌化以及機理、GH169合金的組織穩定性、ODS型高溫防護塗層,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他指導的「疲勞蠕變交互作用斷裂特徵圖研究」於1988年獲國家教委理論成果獎一等獎。
1977年,為求軋輥生產立足於國內,打破依賴進口的現狀,冶金工業部成立了「武漢一米七軋機冷軋工作輥攻關組」,章先生任攻關組技術總負責人之一,帶領北京鋼鐵學院研究團隊負責實驗室研究工作,為工業性生產的中間試驗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方案和可靠的工藝參數,並為保證產品質量提供了有效的檢驗方法。1980年,第一對國產冷軋工作輥在武鋼試軋成功,1986年和1990年此種軋輥國產化率分別達到60%和100%,質量達到了同類進口軋輥的水平。該攻關課題獲冶金工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章先生在完成此項攻關任務中,起到了總體技術決策人的關鍵作用。通過這項攻關任務,培養了一批大型軋輥用鋼及其熱處理、冷熱疲勞、接觸疲勞、磨損、斷裂等方面的學術帶頭人。
1981年,冶金工業部副部長陸達召集章守華(時任北京鋼鐵學院材料系主任)與鋼鐵研究總院三室及四室的負責人等就中國開展粉冶高溫合金應用基礎研究課題進行專題討論,確定成立鋼鐵研究總院和北京鋼鐵學院粉冶高溫合金聯合研製組。會後,章先生立即從本系粉末冶金教研組、高溫合金教研組和金相教研組抽掉了一批年富力強的優秀教師組成聯合課題組,迅速形成了中國粉末高溫合金「六五」「八五」和「九五」國家計劃中航空發動機粉末高溫合金渦輪盤件研製與研究的一支中堅力量,至此揭開了鋼鐵研究總院和北京鋼鐵學院幾十年通力合作開展國產粉冶高溫合金研製研究的序幕。根據章先生的研究思路,課題組從應用理論基礎方面,圍繞粉末質量(陶瓷夾雜物)、熱壓缺陷控制(PPB、殘留枝晶)和晶粒尺寸組織不均勻性(γ'強化相及再結晶)等一系列關鍵問題,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工作。從參加「六五」至「九五」國家項目開始,從應用基礎理論出發,課題組通過大量科學實驗,在急冷粉末顆粒組織和性能方面發表論文70餘篇,獲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03
育人之心,春風化雨
1952年,章守華主持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金相熱處理專業。他勇於開拓又不計名利,積極吸引、團結和培養教師人才,為北京科技大學乃至我國材料領域的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了無與倫比的突出貢獻。1987年,北京科技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學科以同類學科總分排名第一被評為全國首批國家重點學科。這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材料學科乃至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一直位於全國前列並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20世紀50年代,章守華積極倡導工藝和科學並重、教學和科研密切結合,將科學研究成果和國際上的先進思想納入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建立了合金鋼總論及分論的專業教材體系,在我國幾代材料學人中產生了重要影響。他主編了我國第一本《合金鋼》教材,其後更名修訂出版的《鋼鐵材料學》教材更獲得部級高等學校教材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及獎章。作為金屬學分支學科的主編,章先生會同副主編師昌緒、柯俊、郭可信、徐祖耀等先生,高質量主持完成了1984年《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第一版中相關百科條目的撰寫。另外,先生多次主編高強度低合金鋼系列國際會議和材料力學行為國際會議等英文文集,並出版《快速凝固技術與新型合金》等學術專著。
章先生長期堅持在教學科研第一線,辛勤工作,為整頓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科建設、培養學術梯隊、開展科學研究、促進中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1981年,他被聘為全國首批博士生導師,先後培養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研究生37名,包括博士生1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葛昌純高度評價章先生淡泊寧靜、提攜後輩的一生:「他雖不是院士,但培養出了一批院士,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鄒世昌、陳國良,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周邦新、柯偉、塗銘旌等。1995年退休后,章先生仍躬耕不止,繼續指導鋼鐵材料與粉末高溫合金領域的科學研究,關心年輕教師與學子的成長,是青年一代德高望重的良師益友。」
在章先生百歲華誕座談會上,原冶金工業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表示:「章先生用他的一生,譜寫一位教育家甘為人梯、無私奉獻的瑰麗詩篇,用他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謙和的人格魅力將『學風嚴謹、崇尚實踐』的優良傳統言傳身教,為我國材料學科的誕生與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也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精英人才。」
「執着於理想,純粹於當下」,對於自己的工作,章先生在座談會上表示,「我沒什麼自豪的事情」「鋼鐵學院就像我的家一樣」「工作中也是我個人的成長過程」「能夠培養國家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很高興」。章先生的工作時間長達43年,在這43年工作中,他始終堅守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大多數時間都是和青年教師、學生一起上課、下廠、編寫教材、從事科學研究。章先生以幾十載的無私奉獻,踐行了一位教育家立德樹人的樸實之言。
USTB | 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