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下午,在以「二十大之後的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2023環球時報年會中,與會專家圍繞「中國發展:下一個五年的新機遇在哪?」的議題展開精彩討論。
魏建國:中國明年將以8%經濟增速領跑全球,有三個理由支撐預測
「明年中國經濟將殺出重圍,快速發展,GDP增速將達到8%!」12月17日下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在以「二十大之後的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2023環球時報年會中,對於中國經濟明年發展做出樂觀判斷。
魏建國表示,有三條理由支撐他的上述判斷:第一,中國3年來抗擊疫情的優勢和潛力將在明年集中釋放出來,其勢銳不可當。 中國強韌的生產鏈、供應鏈不僅抵禦了新冠病毒的強大衝擊,也擊退美歐脫鉤斷鏈的重重阻撓,僅外貿一項中國2021年就連續跨過5萬億、6萬億美元兩個台階,取得全球外貿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迹。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勞動力沒有損失,中國的巨大市場吸引力還在,中國消費者的願望和能力依舊存在,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和老百姓上下一心、其利斷金的信心和力量還在,這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
第二,明年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實施的第一年,中國式現代化將邁出堅定的步伐,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特別是剛剛發佈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拉開明年擴內需促消費的大項目,可以預見一個以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將在明年快速形成,而數字經濟、智能製造,城市發展、綠色經濟等,將對新消費格局的形成給予強有力的動力支持。
第三,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將促使中國營商環境取得新的飛躍,一個更加法治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中國資本市場體系將在明年初見成效。 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中,有人判斷外貿下行的預期比較大,魏建國不同意該觀點,「我認為明年外貿依然會做出比今年更重要的貢獻,外貿永遠是整個戰略的預備總隊,哪裡需要就會在哪裡出現」。他表示,從我國經濟發展來看,在外貿形勢比較好的時候,中國更應當未雨綢繆,儘快轉向拉動消費,這是主動的應變,是一盤大棋。
魏建國表示,中國將出台更為優惠的營商環境,更多地體現公平、公開、公正,對待民企、外企的政策也將會在明年密集性出台。加之中國區域和雙邊自貿區的升級以及「一帶一路」不斷的擴容和發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進一步推動,這些都將使中國成為疫情過後門戶大開的首個全球大型經濟體。魏建國認為,「中國經濟明年將以8%領跑全球,並給全球經濟帶來信心和希望」。
姚洋:明年中國經濟至少能到6%的增速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明年中國經濟至少能夠達到6%的增速,但需要注意經濟可能會「稍微過熱」。
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到底有多少?《日經亞洲》曾經預測中國GDP總量有望在2033年趕超美國,但它最新的估算稱,中國經濟永遠不可能趕上美國。姚洋認為日媒的這一估算「過於悲觀」。他表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取決於兩方面:一個是資本積累,一個是全要素生產率。根據姚洋的測算,中國當前潛在的經濟增長速度大約在4.7%-6.3%,取平均數是5.5%。
對於2022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姚洋表示,這一數字大概在3%-3.5%,距離潛在增長速度有兩個百分點的差距。「如果明年政策全面放開,我認為,明年有可能出現通貨膨脹,但不必對此過分調控。」姚洋表示,明年經濟可能會「稍微過熱」,但只要做到穩中求進,就有希望把今年失去的兩個百分點再追回來。他認為,明年經濟增速達到8%也不會很離譜,「如果我們放開了讓經濟發展,6%的增速至少是有的」。
張軍:中國經濟有能力應對和容忍通脹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表示,中國經濟有能力應對和容忍通脹。
張軍認為,過去十年,我國在經濟政策總體上保持着限制和約束的態度,尤其在供給側方面,對產能一直進行調控改革。張軍說:「中國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產能過剩的狀態,在此情況下,中國經濟有能力應對和容忍通脹,我不認為經濟增速高了一兩個百分點就會對通脹造成很大壓力。」
朱光耀:要高度警惕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急轉彎
中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表示,一方面,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首的國際機構,對全球經濟做出悲觀判斷,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急轉彎造成的衝擊將衝擊全球,另一方面,對於中國來說,把中國的事情做好,把中國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中國未來潛在經濟增長率將在5%到6%之間。
朱光耀表示,2022年全球經濟經歷了一個非常困難的階段: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反覆;美西方國家以價值觀畫線,企圖分割全球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特別是在芯片等高技術產品方面對中國構築小院高牆;再加上地緣政治衝突的加劇,使得全球的能源危機、糧食危機進一步惡化。
在這種情況下,2023年應該說是機遇和挑戰並存的一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稱,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為2.7%。世界銀行預測的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只有1.9%,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都非常擔心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債務問題,如今年7月斯里蘭卡爆發的經濟危機。但朱光耀認為,我們也必須要高度警惕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急轉彎造成的衝擊,「不僅對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自身也有一個反噬作用,如果主要發達經濟體爆發金融危機,那麼這場危機的深度和廣度是我們很難預測的」。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表示,2023年全球可能出現二戰以後第三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此,朱光耀表示,二戰之後全球範圍的首次金融危機,是1982年墨西哥債務違約導致的全球債務危機。第二次是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導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數據顯示,1982年全球經濟增長只有0.3%,2009年全球經濟是-1.33%。如果第三次全球性金融危機這種最壞的情況出現,《世界銀行發展報告》預判稱,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將只有0.5%。
「對於中國而言,我們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朱光耀表示,要有底線思維、憂患意識。 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黨的二十大路線,始終把握住發展這一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把發展作為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不能偏離這個方向。
朱光耀認為,在這個過程中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對於中國經濟在目前情況下迅速回到合理增長區間非常關鍵,「我們現在潛在的增長率在5%到6%之間,如果說低於5%,它不是我們潛在增長率的水平,而且也滿足不了我們社會發展,特別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求」。
此外,朱光耀表示,創新驅動帶動生產力水平的增長也極為重要。 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中國的創新驅動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應該在2%左右,使得中國整體的潛在經濟增長率維持在5%到6%的水平。
在世界經濟面臨衰退挑戰、國際金融市場可能出現動蕩的背景下,朱光耀認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大貿易國,「我們把中國的事情做好,把中國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滿足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這也是我們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
杜蘭:數字經濟將成為中國增長的新動能
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表示,數字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新動能。
杜蘭說,隨着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更需要自主可控的硬科技。作為全球經濟復蘇關鍵的動力來源,數字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新動能,而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是數字經濟發展最核心的引擎。
杜蘭表示,前不久世界互聯網大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主要的47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超過38萬億美元,佔GDP的比重達45%,同比名義增速高達15.6%。這其中,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發展迅速。根據今年4月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數據,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經超過4000億元,相關企業的數量超過3000家,人工智能論文的發表量和專利授權量從2017年的世界第二位,躍居到今年的世界第一位。杜蘭說:「未來五年,我們希望人工智能能夠更快、更廣、更深地賦能千行百業。」
杜蘭強調,核心源頭技術的創新和產業生態的繁榮,有助於數字經濟的發展。「未來五年,應着力推動各種技術發展所需要的公共能力研究,以及各類邊緣交叉學科融合的研究,鼓勵優勢企業以資金共投、成果共享的方式開展協同攻關,實現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突破。此外,希望有開放的平台賦能各行各業進行創新創業,推動產業生態的繁榮。」
杜蘭最後總結說,未來五年,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是形成從技術創新到核心產業再到技術傳統產業的協同發展,三者形成合力,確保科技真正為真實世界的需求服務,為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命題服務,為每一個平凡人的幸福服務。
曹和平:2027年中國GDP預計將達到170萬億人民幣
12月17日下午,在以「二十大之後的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2023環球時報年會中,與會專家圍繞「中國發展:下一個五年的新機遇在哪?」這一議題展開精彩討論。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曹和平表示,中國發展的下一個五年新機遇在新思維。
曹和平說,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速應在3.5%到3.7%之間,如果按照此前的增長模式,到2027年時,中國年經濟增速大概在5.5%到6%之間,到時候中國GDP約17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曹和平認為,四個原因導致中國經濟增速在今年下降。第一是遭遇經濟長下行周期;第二是個別國家實行單邊主義,讓經濟加速下行;第三是疫情;第四是俄烏衝突。四個因素疊加在一起,不斷衝擊全球經濟,作為全球經濟一部分,中國自然受到牽連。
曹和平說,全球未來五年的增長機遇可從兩方面着手。一是尋求重新建立二戰後復興和重建的四大經濟引擎——聯合國、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使它們的協調功能升級。二是關注數字技術支持下的互聯網共享經濟,鼓勵市場經濟轉向新業態發展,「依靠傳統工具箱的東西來調節經濟增速,當下已經不適用了。我們要通過轉變新思維、發展新技術才能解決問題。」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楊沙沙 潘曉彤